其实我是地主,只是有时没地——杜甫
有一个时期杜甫很忙,忙到据说为了给他画像,造成语文课本都卖到脱销了(成功的营销学啊!)。当时课上还有学生问我:“怎么评价这种漫画行为?”毕竟是在上课,我就对学生说:“这是对前辈的不尊重,应该制止这种行为!”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:“无所谓!杜甫又不是真长这样,画一下怎么了?这事也要管的话,怎么不把篡改历史剧的人拉出去枪毙了啊?只许成年人放火,不许未成年点灯啊!”
好多年过去了,杜甫成了过气的网红。就算展示出更多的杜甫画像,估计也不会引起人们再去画的想法,至于画过之后再顺便去了解下杜甫的生平,那就更不可能了。
今天写这篇杜甫,目的很单纯,就是想让关注我的人更多一点大家了解一个更全面的杜甫,帮助学生家长多点茶余饭后的谈资,帮助学生更好的搞定古诗鉴赏。
一、快乐的童年
杜甫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,小时候也是一个熊孩子。小时候杜甫很顽皮,自己回忆“忆年十五心尚孩,健如黄犊走复来。庭前八月梨枣熟,一日上树能千回”,当时杜甫外号“杜猴子”。【后来有一次上树不小心,掉到树下的水缸里了,大人们都不在家,小孩子们都很慌乱。这时候一个聪明的小孩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缸给砸了,救出了杜甫。(这个故事是假的啊!别当真)】
能有这种无忧无虑的童年源于杜甫是个官n代,远的就不说了,他爷爷是杜审言在《诗人当大官会是什么样?——上官仪杜审言宋之问贺知章》里有说,杜甫爸爸杜闲是个县长。可惜杜闲只是个县长,俸禄有限。养活杜甫一个还没什么问题,只是杜闲比较闲,闲着没事就是娶媳妇生孩子,杜甫还有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和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(风流的老杜啊)。当时还不流行把自己子女挂入公务员行当领空饷,养不起这么多孩子,老大杜甫就得做点牺牲。出远门参加科举考试去吧!
没想到:一入科举深似海,从此节操是路人。
二、游历十年
诗不用在意,估计杜甫年轻时就这种形象
24岁的杜甫去洛阳参加科举,渴望着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,结果遇上更年期的主考官李林甫(奸诈多过忠的官员),结局不是长江后浪推前浪,而是如日中天的李林甫打击了未来有可能影响他地位的考生。据说那年考生全部落榜了,李林甫给皇上的解释是,这么打击考生,更有利于选拨人才。已经老年昏庸的李隆基居然信了。
落榜的杜甫不像某些高考失利后寻死觅活的学生,出洛阳城门右转就去山东找他升为司马(从六品)的爹。他爹也没训他,反而给了他一些钱让他出门旅游去(这也解释了杜甫为什么不寻死)。毕竟想当官又不是科举这一条路。
25岁到35岁,杜甫干的就是专心去旅游,业余时间找找大人物干谒一下。要不然他爹就该抽他了。因为还要业余时间去干谒,所以去的地儿距离高管(非笔误)都不远。一般是山东(距离老爹近,好要钱)、洛阳(作为陪都就不用解释了)、河北(当时河北就是边塞了,唐朝找诗人为什么去边塞之前我讲愿你出行多年,归来淡薄功名——岑参说过了,现在补充一点就是,李隆基害怕他的儿子们离他太近,将来谋反太容易就把他们撵出去了。平民再想干谒就不像以前只在长安、洛阳,一家不行再换一家就好。现在再换一家或许就要换一个省啊!那会儿交通工具,想想这就是噩梦!)
自费(坑爹)旅游了十年,杜甫不是一无所获。主要是在33岁认识了三个人。一个是当时67岁的四品官李邕(yong一声,释义:四面环水的城),一个是当时44岁已经赐金放还的李白,还有比杜甫大八岁的落榜生高适。三个晚辈曾同去拜访李邕,用意很明显,但是不能明说,“我们想当官,你来个推荐信呗!”怎么办?
这回就体现作诗的用处了,(李白写过《上李邕》,是长文就不举例了)高适说:“一生徒羡鱼,四十犹聚萤(怎么没人用我这个老男人)”。杜甫说:“芳宴此时具,哀丝千古心(我已等待了千年,为何城门还不开?)”。
这次求仕的结果是,李邕没多久就被政敌李林甫弄死了。
这时期杜甫写的诗,按“沉郁顿挫”根本解释不了。谁年纪轻轻就那么郁闷?自己得求仕,得陪朋友玩(有时候送别),哪有那么多时间去郁闷?多数表现的是自己的远大志向,然后怀才不遇(毕竟老爹给钱旅游是为了能当高管)、自然风光的美丽(诗人不能说假话啊!)。不过这些记不记没啥用,这时期杜甫的诗很少。
三、求仕十年
35岁,还是一事无成。无论是古代,还是现代,这都是很尴尬的事。杜甫回首之前干谒(旅游)的十年,为见到偶像李白而欢喜,为结交高适而兴奋,至于干谒过的李邕,杜甫只能说声对不起了。
这时期杜甫的父亲杜闲已经与世长辞了,身为长子的杜甫,来不及悲伤,就开始了奋斗,因为父亲留下的遗产,除了地还有好几个弟!为了部落,为了杜家的荣耀,杜甫开始为期十年在长安求仕的生活。就算当不了高管,在去高管家里写干谒诗的时候,高管总要管饭吧!能给家里省点儿是点儿。
先是再次参加科举,跟第一次的结果一样,名落孙山(谁说人不能掉在一条河里两次的?)。35岁,虽然不是官场老油条,但已经是一个求仕路上的老炮儿了。考试没考好有什么关系?应付落第,杜甫有的是经验。真要考上了,面对官场,杜甫就不知所措了(日后的经历也验证了这点)。再来一次旅游求仕就好。
在这十年中堪称典范的诗是求尚书(四品高管,皇帝秘书)李济时,写的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》。其中既有名句: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(一卷书唐朝也就几千到一万字不等,所以如果“万”是实指,那也没多少字)”;有杜甫的自我炒作“李邕求识面,王翰愿卜邻(就像现在某些求职者自吹自擂,“曾拒绝苹果公司的应聘”,苹果公司喊我去发传单被我拒绝了)”;有杜甫的政治理想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;有杜甫当时的生活写照“朝扣富儿门,暮随肥马尘。残杯与冷炙,到处潜悲辛(其实就是文乞,给富人祝祝寿,给夜场吟吟诗)”;最后表达,你关注了我,我一定会回报您的“尚怜终南山,回首清渭滨。常拟报一饭,况怀辞大臣。白鸥没浩荡,万里谁能驯(终南山对于唐朝人的意义我说过很多次了,“白欧”就是杜甫的自比)。
另一首《赠韦左丞丈济》,夸了韦济一翻后,最后写“老骥思千里,饥鹰待一呼。君能微感激,亦足慰榛芜”,还是盼望被举荐。然而韦济没有违纪的举荐这个除了写诗,看不出有什么政治才能的中年人。(还好我没杜甫那么高的文采,所以没几个人关注我,我也觉得不正常)
多数长安的求仕诗都是石沉大海(包括求奸相杨国忠的),杜甫转而开始写边塞诗(诗中嘲讽杨国忠),求哥舒翰(当时的大将,后来被岑参克死了)举荐。杜甫到底去没去过边塞?这在历史上是存疑的。写过的诗看着名字很唬人《从军行》、《兵车行》、《前出塞》、《后出塞》,但是这都属于旧文体。按照现在的解释,应该是之前有个作曲,杜甫又给填了新词。
去没去过边塞不重要,不影响杜甫写诗的气魄。(知识点来了啊!)杜甫写的边塞诗,内容分为两类:一种是,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,“挽弓当挽强,用箭当用长。射人先射马,擒贼先擒王。”另一种是,边塞士兵生活的困苦。离家远,待遇差,领导骂。“生女犹得嫁比邻,生男埋没随百草。君不见,青海头,古来白骨无人收。新鬼烦冤旧鬼哭,天阴雨湿声啾啾!(战争就是这样,后来领导人握握手,一家亲,死去的士兵都成了历史的尘埃)”。后一种风格已经接近杜甫晚年的风格了。
你要相信,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以后,会给你打开一扇窗(这是鸡汤)。
给高管求仕不成,给皇帝求仕居然成了。史曰:“天宝十三载,玄宗朝献太清宫,飨庙及郊,甫奏赋三篇。帝奇之,使待制集贤院,命宰相试文章,擢河西尉,不拜,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。”
也就是杜甫将内地大臣、边塞将领都夸过以后,锻炼出出色的夸领导能力。夸得李隆基觉得不给杜甫当官就有点不好意思了。授了杜甫一个九品官,去云南某县当个县令,主要工作就是跟贫民收粮食,抓毛贼。考虑到给贫民收粮食,良心上的不安,还有俸禄太低和离大城市远以后晋升困难,杜甫就没去。“不作河西尉,凄凉为折腰。老夫怕趋走,率府且逍遥”,有点像现在的某些大学生上学时啥也不用干,家长一月生活费都给两三千。刚开始工作,用人单位嘟嘟囔囔一个月也才给两三千。哪个学生愿意啊!所以毕业也就造就了失业啊!
杜甫当不成啃老族,也不愿意当这种小官,活动了一下,改在长安附近当一个胄曹参军(军队仓库管理员)。当了公务员,有了俸禄,杜甫悠闲了一段日子。
四、当地主的晚年
你要相信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,还会为你放出一条狗(这是毒鸡汤)。
杜甫好好的仓库管理员生活,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给终结了。放出疯狗安禄山的元凶就是李隆基,更准确的说是国防政策。当时招募少数民族的人来驻守边疆,顺便让他们往更边塞的地方开疆扩土。
想想比边塞更边塞的地方有什么?往前看: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也见不了牛羊。往后看:金钱、美女、肥沃的土地、羸弱的士兵。这要看的时间长了,能不萌出回头侵略的渴望?
安史之乱中,杜甫刚开始没有上阵杀敌,当然后来也没有。先是带着家人去了陕西后方,然后孤身北上投奔新强行继位的皇帝李亨。不料半途就被安禄山的叛军逮住了,同时期被逮住的诗人还有王维。但是当时杜甫实在是官职太低,名气也很小,小到叛军都不愿意给他强行授官,甚至看管都不严,给了杜甫逃跑的机会。杜甫小时候爬树锻炼的好身体,此刻终于派上用场,昼伏夜出居然冲出了包围圈,“麻鞋见天子,衣袖露两肘”投奔了李亨。这是杜甫最有政治经验的一次(很有可能是想投奔李隆基结果走错了),李亨大受感动(终于有人承认我的皇帝身份了),马上提升了杜甫的官职,当八品右拾遗(给皇帝提意见)。杜甫很开心,终于算是实现了家族目标,兴奋地写下了:
《端午日赐衣》
宫衣亦有名,端午被恩荣。
细葛含风软,香罗叠雪轻。
自天题处湿,当暑著来清。
意内称长短,终身荷圣情。
看不懂也没关系,知道杜甫很开心就好了。
杜甫以为这是自己光宗耀祖的开始,没想到刚开始就结束了。次年,杜甫就因为帮当时的打仗失败的宰相房琯说话而被贬了(这政治智商和李白有一拼,要不是哥们儿呢)。
插播一下房琯,这是一个写诗不好,但是对唐诗影响很大的人。他向皇帝吹嘘自己打仗很厉害,是个不世出的将领。新皇帝李亨也没什么经验,居然就信了。房琯果然是不世出的将领,适合生活在春秋,他用春秋的车阵对抗唐朝的骑兵阵,造成八万的唐军惨败。皇帝一生气再也不相信说大话的诗人,从此唐朝的诗人气骨顿衰。
再回到杜甫,被贬成九品华州参军(别问我,我也不知道华州在哪)。杜甫在被贬的途中,写下了“三吏三别”。每当我说中国哪哪不好的时候别人就说:“你怎么能这么说自己的国家呢?”这时候我就说:“我最看不惯杜甫这种人渣,吃着唐朝的俸禄居然说唐朝的不好。真不爱国!”
当华州参军没多久,48岁的杜甫就辞职不干了。没了工作,没了俸禄杜甫活的异常窘迫,挖野菜、求亲友,诗中描绘“入门依旧四壁空,老妻睹我颜色同,痴儿不知父子礼,叫怒索饭啼门东”,穷的饭都吃不上了,儿子都嫌弃自己,不得已写信像朋友彭州刺史高适求援,客套话都没说就直奔主题:“百年已过半,秋至转饥寒。为问彭州牧,何时救急难?”,高适也够朋友,给钱帮杜甫渡过难关。一路的漂泊不定,最终到了成都落了户。在成都当官的表弟救济,让杜甫在浣花溪畔营建了“草堂”。我们以为这是“卷我屋上三重茅”的草堂,实际草堂长这样:
杜甫诗云:“新松恨不高千尺,恶竹应须斩万竿。”草堂占地百余亩呢!经历困厄的杜甫这时期的命运突然有了小转机。
不仅当了地主,杜甫还被比他小14岁的三品西川节度使(地区军老大)严武看中,多次让杜甫过来充任幕僚。杜甫推脱了几次,就去了。但是性格和同僚不和(也有可能年纪大了,跟同僚有代沟),写诗表达了“胡为来幕下,只合在舟中”的归隐之意。严武也就准许了杜甫暂退草堂去当地主。
杜甫这种幸福的地主生活,就像女孩的青春一样短暂。杜甫54岁时严武去世,草堂没了高管扶持经营开始不善,他又要向高适求救,没想到高适也去世了(悲催的杜甫)。被迫杜甫开始了晚年的再次求仕,游历多个地方,换来的是病魔来袭。“生理不得论。卧愁病脚废,。。。。儒生老无成,臣子忧四番(这才是忧国忧民啊!自己残废都还要心系国家)”
杜甫小时候爬树多了,老了病就找来了
病好以后的杜甫到了夔州安顿下來。这一次,他在夔州住了三年,好心人夔州都督柏茂琳特在东屯批了一百顷公田,让杜甫监管,就是种这地的农户,要给杜甫交租子(别问我杜甫怎么这么着柏茂琳待见,我只能回答:缘,妙不可言!)估计是第一次失败的经验,让杜甫有了经营手段,居然第二年还买了四十亩地。
闲暇的杜甫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,写下自己的诗歌理论《戏为六绝句》
其三
纵使卢王操翰墨,劣于汉魏近风骚。
龙文虎脊皆君驭,历块过都见尔曹。
其四
才力应难跨数公,凡今谁是出群雄?
或看翡翠兰苕上,未掣鲸鱼碧海中。
我不针对某个人,我是说在座的各位在我看来全是垃圾(跟初唐四杰比)。写诗该追求的厚实而不是华丽,该写现在、写人间,而不是虚无缥缈。
其余晚年的诗多是孤独与烦闷,“气衰甘少寐,心弱恨和愁。多垒满山谷,桃源无处求”;回忆和怀念昔日老友,如《八哀诗》伤悼王思礼﹑李光弼﹑严武﹑汝阳王李琎﹑李邕﹑苏源明﹑郑虔﹑张九龄等八人。看着自己的好友一个个去世,而自己无能为力。还有比这更悲剧的事吗?
杜甫的经历告诉你:可以的!
那就是你自己也在慢慢的接近死亡。注意是慢慢接近。我觉得最好的死亡方式是猝死,这样自己没有病痛折磨,也避免了“久病床前无孝子”。可惜杜甫晚年的生活是这样:“右臂偏枯半耳聋”、“我病书不成,成字字亦误”。
杜甫的最后一首诗:
《江南逢李龟年》
岐王宅里寻常见,崔九堂前几度闻。
正是江南好风景,落花时节又逢君。
哪里能看出伤感?
五、总结
写过那么多诗人,到目前为止,杜甫是我写的最长的一个。原因不是我敬重他,是他留下的诗文太多了(《全唐诗》总共才四万多首诗,杜甫一个人贡献了一千一百多首,这还是在他四十岁之前的诗多数失传的前提下),而且他是一个盛唐到中唐转型的一个人物。自己的成长过程却是看着自己的家(国)一步步衰落的。
杜甫是伟大的写实诗人(注意只是“伟大的诗人”,不是“伟人”),他的作品中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的内容,大气磅礴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和社会面貌,因此被称作“诗史”。
顺带解释下“沉郁顿挫”。所谓“沉郁”,是指经长时间的积累、酝酿、消化、触发,表现出博大深厚的思想、真切丰富的体验和饱满有力的感情;所谓“顿挫”,是指以深厚完整的意境、锤炼精确的语言、铿锵浏亮的音调、顿挫变化的节奏为其表现形式。
杜诗以“沉郁顿挫”为其宗旨(标签),但又不限于此(人的感情又不唯一),清新、秀丽、明快、俊逸等等风格无不兼备。相比于李白的“超凡”,杜甫更像是“入圣”。之所以如此,一是因为其诗表现内容丰富、领域广阔,除忧国忧民外,还有描写行旅奔波(常年蹭饭)、田园风光(当过地主)、天伦之乐(老婆孩子热炕头也经历过)、异乡风俗,以及赠别怀人(一转身就是一辈子)、咏物题画、评诗论文之作,都各具特色。二是诗人一生辗转大半个中国、自少至老心境不同,风格自别。
“沉郁顿挫”,这种诗风当时的人并不懂这有什么意义?很多人还在为平定安史之乱唱赞歌呢!多难兴邦啊!可是杜甫却反其道行之。
所以杜甫的价值被发现的年代很晚,晚到死后三十多年,盛唐完全衰落成中唐后,后世的诗人才发现曾经有一个诗人,用诗记录了繁华到萧条。
杜甫的生平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:小时候少爬树,保养身体,心情愉快,你要跟贺知章似的,活到八十多岁,说不准生前就是“诗圣”了。
盛唐诗人终于告一段落,下一章开讲中唐诗人:
失败不是成功之母,成功才是——刘长卿
长按二维码关注获‘’取更多语文知识
看完点赞,得分过万
(不用怀疑语文老师的数学水平)
谢绝转载,欢迎转发朋友圈
本期彩蛋:怎样快速当公卿?